王安国|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的新突破
来源: 中国音乐教育杂志社
对本次展示活动的第一感受
二
本次展示活动的坐标(目标指向)在哪里?重点要解决什么问题?
1979—1983年,由当时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中心发起,整合散布在全国重点城市(北京、上海、南京、重庆、武汉、天津、哈尔滨、长春、沈阳、西安、广州、济南、长沙、开封、芜湖、南昌、福州、杭州、兰州、呼和浩特等)的高师院校教学资源。同时,由这些院校中有经验的教师,按不同课程门类分组(每组3—5人不等),并从中指定牵头学校和责任人,在一两年时间(少数课程有所后延)内,分科制定高师音乐专业各主要课程(包括声乐、钢琴、乐理、视唱练耳、歌曲作法、合唱与指挥、和声学、曲式学、复调、配器法、乐器演奏、音乐教学法等10多门课程)的教学大纲。用“教学大纲”规范当时的高师音乐专业教学活动,稳定教学秩序,促进教学质量提高。
2003—2006年,由福建师范大学王耀华教授牵头申报的“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改革实践研究”项目,被评选为国家教育科学规划重大课题,国内20多所重要的高师院校共同参与。由于该研究内容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工作规划相吻合,此项目便直接成为“教育部委托”的研究课题。在历时三年多的时间里,取得3项主要成果:(1)制定《全国普通高校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方案”)。(2)撰写《全国普通高校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主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近20门课程)。(3)编写并出版了与“普通高校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主干课程”相对应的“推荐教材”(近20种)。这3项成果完成后,教育部将第1、第2项以“办公厅文件”名义予以公布、下发,并在全国范围确定50多所高校为“试点单位”,以点带面推进改革实践。
这项由众多高校共同攻关,形成相应配套成果,并得到教育部支持、认可的研究实践,在确立和强化高师教育与基础教育对接、为基础教育服务的办学理念,明确音乐教育人才培养规格,促进高师音乐教育课程建设与改革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囿于此项研究实践是在16年前进行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议》(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2015年)尚未出台,研究者、实践者对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和普通学校美育课程改革的认识,远未达到新时期国家在思想、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引领的高度,与今天的时代发展要求有一定差距,因而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均难免存在局限。
与前两次影响较大的课程建设与改革实践相比,这次教育部举办的展示交流活动,除了继续端正和深化教育观念、进一步明晰改革思路外,目标直指学校美育工作两大关键环节—教师、课堂。以全面动员的强大阵势,为高素质教师成长搭建展示交流平台;以缜密细致的组织工作,为创新课堂教学建构观摩激励机制。我认为,教师和课堂是这次展示活动的目标指向,也是当下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有待重点关注和需要集中力量探究的问题。
三
本次展示交流活动后有哪些相关的后续工作?需要着力突破的主攻方向在哪里?
01
本着“一张蓝图绘到底”的精神,坚定方向、总结经验、完善机制、筑牢平台
02
扩展活动参与覆盖面,增强活动辐射影响力
03
在关注教师和课堂的同时,高等院校要在建设“中国文化特色音乐教学材料”上有所作为
04
遵循高校音乐教育人才成长规律,避免人才评价误区,让更多年轻的优秀专业人才在高校教师队伍中脱颖而出
说到这里,自然会涉及高校音乐教育人才成长与评价问题。在对此次展示交流活动正确导向、精心组织、创新突破、多元评议、公开透明等予以高度评价、充分肯定的同时,我想应警惕一个可能出现的误区,即“中小学学生学什么,高师学生就学什么,大学教师也就教什么”。尽管这种主张(多数情况下只是潜在的)包含有“高师办学与基础教育对接、为基础教育服务”的积极一面,但这种认识或论点至少是不全面,也是经不住深究的。人们常用“一桶水”与“一碗水”的比喻,形象解读教师广博的知识储备与教学中自如、有效、有限应用的关系。大家都知道,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是不同层次的教育,彼此有不同的社会分工、不同的教育功能,当然就有不同的教学领域、不同的教学要求、不同的教学形式和不同的培养规格。另外,高校的人文艺术学科,对社会还肩负精神引领、思想创新、学术探究、文化传承等国家智库和社会中坚应有的责任。为此,高校教师的人才培养和人才评价,应该有更高的标准和更宽、更多样的要求,不可能用有限模式、统一规格去框衡所有高校和每位高校教师。正如医疗卫生界一样,既要有全科医生,又要有外科、内科、五官科、妇产科医生,甚至有更细更专的脑外科、胸外科、泌尿外科等专科医生和专家,方能适应患者和社会的需要。我想,这些直白、浅显的道理不言而喻,是很容易形成共识的。
这次规模盛大的活动,是我国高师音乐教育发展改革历程中的一次新突破。为了从历史长河中认清我们的来路,让前贤为今人提供榜样,在这里我想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一些虽已故去,却常留在后人心中的高师音乐教育家的名字和他们曾经工作过的院校,作为点评的结语。
北京师范大学、上海音乐学院:贺绿汀先生
北京艺术师范学院、中国音乐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刘雪庵先生、老志诚先生、蒋风之先生、张肖虎先生
苏南文教学院、华东师范大学、上海音乐学院:钱仁康先生
上海艺术专科师范学校、上海音乐学院:吴梦非先生
南京师范大学:陈洪先生
山东师范学院:刘质平先生、孙济南先生
西南师范学院:李滨荪先生
长白师范学院、东北大学、沈阳音乐学院:霍存慧先生
江西师范学院:刘天浪先生
福建师范学院:曾雨音先生
华中师范学院、广西艺术学院:陆华柏先生
中央音乐学院、安徽师范学院:刘北茂先生
湖南师范学院:刘已明先生、储声虹先生
贵州师范学院:朱石林先生
哈尔滨师范学院:唐学咏先生、汪立三先生
南京晓庄师范学校、徐州师范大学:费承铿先生
还有许许多多在这块园地默默耕耘的音乐教育前辈……他们生前都曾是一名平凡的师范音乐教师,他们的精神、胸怀、学识、人品和贡献,是激励今天高师音乐教师学习、进取的动力,我们应该感谢他们,记住他们!新时代,新目标,新征程,呼唤在座的170多位参赛教师和所有致力于师范教育的同行们共同努力,将我国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师资水平和课堂教学能力,提升到历史的新高度。
名师讲堂 助梦飞翔
扫码邀您一起学习
分享网络时代红利
与音乐名师“面对面”
更多精彩: